截至今年3月末,民生银行全行钢贸授信有300亿元,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该地区钢贸授信余额有168亿元,不良贷款额4.98亿元。上市公司新日恒力也曾连续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实际控制人肖家守持有的上市公司全部股权先后遭遇法院查封、冻结、轮候冻结。
在今年三季度,每个月有大约300件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等待开庭,涉及20余家银行,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乃至村镇银行和外资行六类银行。而此前的今年一季度,此类案件每个月的数量大约为一、二百件。这里的三万家钢贸企业中80%为福建籍,其中又以周宁人居多。福建省周宁县上海商会官网2014年仅有的一条商会公告是关于该商会与上海银行、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达成的对福建周宁籍信用卡透支逾期客户实施优惠还款政策。
该商会还曾特意组织了“信用卡透支风险防范及应对措施”专题讲座,毕竟商会会员对于可能因信用卡恶意透支被刑事调查的担忧颇为严重。更有法律界人士特意将应对此类案件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在商会网站显著位置“分享”。三年之前的2011年,该商会负责统计的是“回馈家乡公益事业的捐款数字”。而且,按照该商会的估算,钢贸行业比较景气时期,其每年从银行融资的成本合计约250亿元,“银行与钢贸业合作的过程中,银行业取得了丰厚回报”。
不论主演是行业大腕还是持牌新人,不管剧情是在意料之中还是情理之外,2014年银行业的大电影确实精彩纷呈。今日起,《证券日报·银行业周刊》将连续盘点银行业2014“匆匆那年”的精彩与无奈,八大电影已排好档期,敬请火速入场“观影”。变了形的钢贸究竟会在银行的财务报表上留下怎样的2014,答案即将揭晓。
“钢贸”这个看起来并不时尚的词语却贯穿全年。在今年三季度高峰时期,上海法院每个月20余个工作日中涉及20多家银行、逾300件相关诉讼的数据确实有些触目惊心。《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目前此类案件的数量较三季度出现了明显缩减。上海法院网的相关开庭公告显示,12月份全月,涉及钢贸的诉讼大约为200件,较三季度的月均规模大致降低了三成,不过涉及银行的数量仍为20家左右。
“浙江省的不良贷款主要产生于钢贸和光伏业,目前钢贸业的不良贷款还没有充分释放,仍处于暴露过程中,但是鉴于银行的清收和处置,目前情况已经企稳,不良贷款应该已经在三季度达到峰值”,某股份制银行杭州分行小企业中心总经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偶尔会有一些新暴露出风险的行业“抢头条”,但是持续发酵的讼诉案件一直在提醒,钢贸类不良贷款仍然是银行资产质量方面最严重的痛点。
该行资产质量变化受钢贸业务和民营中小企业风险扩散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的零贷业务,带有较为鲜明的区域和行业特色。上半年该行继续加强钢贸风险处置,通过总行管控小组大力推进钢贸业务风险化解和缓释,针对相关分行和项目的具体情况,“一户一策”落实清收管控方案。上半年全行累计压降钢贸风险贷款人民币21亿元。有保有压,加强高风险领域的风险控制”、“加强风险检查队伍建设,强化对钢贸、房地产、融资平台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检查”;新增重组贷款客户主要是上海地区钢贸企业。为应对今年以来不断暴露的钢贸行业风险,本行成立问题授信管理专职小组,加大对钢贸企业的重组化解力度,逐步调整钢贸行业结构,最终实现缓释和化解钢贸授信风险”;华夏银行则表示,“持续加强产能过剩、房地产、钢贸等行业、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的运行监测和风险管控,促进业务平稳运行”。